清涧县特色文化
1、清涧县的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清涧道情、伞头秧歌、民歌等。 2004年3月,清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道情之乡”,2008年,清涧道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清涧道情》荣获“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优秀奖。道情剧《赛畜会》、《接婆姨》获得多项省市奖励。
2、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清涧县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陕北民歌、剪纸、皮影戏等,大学生可以参与到这些文化体验中,不仅能增长见识,还能亲身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建筑材料:清涧县窑洞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当地的黄土和石灰,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清涧县窑洞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4、清涧道情 清涧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清涧道情历史悠久,始于唐,成型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涧道情原为坐班演唱,后受到晋剧和山西道情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为一种可在广场和舞台上表演的载歌载舞的民间曲艺形式。
5、文场四大件,武场四大件,所用乐器大多数是民间自制。文场四大件:小三弦小三弦是一种长120公分的弹拨乐器。三根弦以前全用丝弦,琴筒是一个直径约20公分、高约10公分的发音鼓,鼓腔的掏空为成人的一个拳头大小,鼓皮用七层麻纸膘胶蒙制而成。
6、搬上舞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性说唱艺术。“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演唱的内容经历了由传统旧戏向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剧”的转型。建国初至90年代同样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2004年,清涧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道情之乡”。
7、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清涧县境内的白石山以其奇特的丹霞地貌而著称。红色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形态各异的山体宛如大自然的艺术品。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喜欢探险和徒步的旅行者的理想之地。老君庙:这是一个供奉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寺庙,建筑古朴典雅,反映了当地深厚的道教文化。
陕北道情属于说唱艺术的哪类
曲艺类。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是我国北方道情剧种之一,是陕西陕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
陕西道情是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说唱艺术。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演出形式上。陕北和关中道情多为坐班演唱和广场演出;商洛和陕南则主要以皮影戏形式演出。陕西道情主要有帮腔的形式。
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道情: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牌子曲:单弦,岔曲,南音,福州伬艺,飏歌,聊城八角鼓,大调曲子,广西文场,西府曲子,安康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搅儿等。
民间说唱曲艺有如下:唱故事类:大鼓、渔鼓(道情)、弹词、坠子、琴书、好来宝(蒙古族)、大本曲(白族)、甲苏(彝族)、八角鼓(满族)、山东快书、天津快板、金钱板、赞哈(傣族)、哈巴(哈尼族)等。说故事类: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 说笑话类:主要为相声。
陕北道情的艺术特点
1、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风格独特,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陕北道情 作为陕北地方的戏曲剧种,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同样地,陕北道情的戏曲在表演时所具有的演奏形式也是戏剧中最重要的一点。随着陕北道情的出现,一直发展到现在,其演奏形式也必然会发挥是能变化,能让道情在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好。
3、唢呐 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
4、慷慨激昂是特点 慷慨激昂。横山地处边塞,古代屡遇兵事,加之自然条件恶劣,人民在军事、生产、生活斗争中形成了刚毅、勇敢、豪迈的性格,这些性格在横山老道情中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所有横山老道情唱腔慷慨激昂但不粗野,高亢雄浑、悦耳动听,听起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质朴无华。
5、陕北说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极为喜欢的一种文化活动,毛主席也很喜欢陕北说书,在延安期间曾听过著名说书人韩启祥的说书。同时它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激发感,民间有“说书唱戏劝人哩!”之说,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的是()。
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陕北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黄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陕北广为流传,农民尤为喜爱。 陕北道情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真正地体现了黄土文化的本质。
陕北道情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真正地体现了黄土文化的本质。特别是清涧的道情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声誉,因而清涧被人们称为是道情的“窝子”,在这“窝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有几刷刷(有本事)哩。很多评论家评论“清涧道情乐悠悠,男女老少都会吼,随口流唱不断头,尽情欢乐不知愁”。
陕北道情的历史渊源故事: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道情 道情是陕北的地方剧种之一,是以清涧道情为主体,溶合了部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也是曲艺的一个类别。
陕北道情的表演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形式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它有音乐声腔,既吸收了陕北民歌、小调的音乐旋律,又吸收了陕北说书的音乐节奏,至今仍保留着陕北说书平调的调式。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
陕北道情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道情艺人受到革命的影响,在传统道情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新道情,演出题材主要是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现代戏,被群众称为翻身道清。翻身道清新道情与老道情(传统道情)在艺术风格上也截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壮;新道情欢乐、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时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欢迎。
陕北道情的由来与历史渊源故事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涧道情在陕西陕北地区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汉族民间。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
陕北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
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滚白]四种。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
陕北道情的传承意义
陕北道情将道教文化融入其中,宣扬的是“人是精神自由、独来独往的,应抛弃一切功利,摆脱羁绊,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有极高的艺术传承价值。
陕北道情的历史渊源故事: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特点是以唱腔为主,有时也会间以宾白的方式。道情在陕北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民间,曲调有:平调、十字调、耍孩调、西凉调、一支梅等,其易学易演有着很多信天游式的随意性特征,这也是道情之所以广为流传的原因。
陕北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之一,它以清涧道情为主体,溶合了部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之精,渗透了部分草原文化之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黄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陕北广为流传,农民尤为喜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平时吟唱随时可见,每逢春节之时弥甚遍地。
陕北道情都有什么曲目?
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风格独特,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十万金》《闹书馆》《牡丹亭》等。陕北道情流传于陕北清涧、延川以北各县,在清涧、延川、子长、子洲、绥德等县盛行。
唱词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及长短句混合体,以七字句较多。传统剧目有100余本,如《湘子出家》、《打经堂》、《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汾河打雁》、《割肝救母》、《王祥卧冰》、《合凤裙》等;现代新剧有《接婆娘》、《刘栓回头》等30余部。
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信天游 传统民间歌谣《信天游》在陕北大地有两千年以上的流布史,在20世纪80年代,这首动听的陕北民谣在全国歌坛刮起一股“西北风”,浓厚的黄土风情将中华民族魂演绎得淋漓尽致。
《赶牲灵》:这首地方经典民歌流传于陕北,讲述的是与赶牲灵相关的故事。《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首陕北民歌源于米脂县,讲述的是女子对上前线的丈夫的思念与揪心。
道情类曲种的主要伴奏乐器是
1、道琴亦作渔鼓类陕北道情,是说唱者以渔鼓、简板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边说唱边击节以叙演故事和传说的一类曲艺形式。渔鼓亦称“道筒”,以长约1米、径约6厘米的竹筒一面口径蒙上皮革做成陕北道情;简板为两片可以一手操纵相击的长竹板。此类曲艺形式因来源于明代道士传教化募所唱歌曲“道情”而得名。
2、以扬(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道情类 因源于道歌(即道士说唱道情故事)而得名。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又因多采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故亦叫渔鼓、竹琴或道情渔鼓。
3、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
4、琴书类:因使用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道情类:得名于源自道歌(道士说唱道情故事)的表演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通常使用渔鼓、简板等作为伴奏乐器。艺术讲唱形式的分类如下:- 纯散文形式:完全以散文表达,不伴有唱歌,例如竹板书和快书。
5、乐器有16种,文场有板胡、二胡、笛子;武场有板、鼓、渔鼓、简板、三才板、大锣、牙子、碰种等。以渔鼓、简板、三才板为特有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有吸收陕北道情了秦腔一些伴奏乐器。 长武道情,是流传于陕西长武县境内的一种宗教性民俗祭祀活动。以吟唱为主,一些段落带有说唱性,有些部分具有一定的舞蹈性。
6、曲艺音乐在音乐伴奏形式方面与众不同的特点:①绝大多数曲艺曲种的中心说唱者,都自兼一两件乐器为自己伴奏,或自击鼓、梆,或奏弦乐。
7、弹词类曲种的伴奏以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由演唱者兼操。各种弹词曲种的曲调来像情况不尽相同,有艺人的创作,也有吸收民歌小调或南北曲曲牌及地方戏曲曲调的。弹词的音乐曲调性很强,搜长表现长篇故事,也有抒悄的“开篇”小段。
陕北道情的传承谱系
1、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
2、陕北道情的历史渊源故事: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
3、《哀乐》《哀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调改编而成的,他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大调手法,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
4、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5、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声腔剧种的发展史,蓝关戏的衍变和传承,是我们探索蓝关戏古老文化内涵的向导,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丰富完善中国戏曲史和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大有裨益。 简介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
6、关于陕北道情属于说唱艺术的哪类如下: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是我国北方道情剧种之一,是陕西陕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
陕北道情的介绍
1、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北道情陕北道情的历史渊源故事: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陕北道情的情理而得名的。
3、陕北道情: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
4、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5、曲艺类。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是中国北方道情剧种之一,是陕西陕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其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
陕北道情的艺术名家
1、只要有空闲时间陕北道情,解长春便给陕北艺人哼唱陇东道情皮影戏陕北道情,希望环县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在陕北安家落户陕北道情,但因为多种原因,他当时未能如愿。解长春晚年的时候,因为思乡心切,他便回归环县故里。当时,他虽然年近花甲,仍然喜欢唱陇东道情,并乐此不疲。
2、聘请马正国老师为艺术总指导,在老道情的基础上吸收了新道情、眉户、信天游等剧种的精华,在第一届陕西省农民戏剧节中,该团排演的道情戏《马家婚事》荣获优秀剧目奖,此后该团在多种活动中排演了许多道情戏并多次获奖。
3、王琨(1925 -2014),女,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河北唐县人。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1945年,他毕业于延安艺鹭戏剧音乐学院。同年,在歌剧《白毛女》首演中饰演Xi儿,表演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后来担任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团演员。
4、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答案】陕北道情:D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6、韩起祥(1915~1989)中国陕北说书演员。男,汉族,陕西横山人。3岁失明,13岁学艺,30岁能说唱几十部书,会弹50多种民歌小调,是陕甘宁边区的盲演员。他自编自演了500多个新段子,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间艺术特点。
7、陕北道情的由来: 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艺人前来本村和附近的寨沟演出,始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
陕北道情戏的曲目
1、但两者陕北道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陕北道情,曲调优美陕北道情,节奏明快陕北道情,风格独特,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十万金》《闹书馆》《牡丹亭》等。陕北道情流传于陕北清涧、延川以北各县,在清涧、延川、子长、子洲、绥德等县盛行。
2、唱词词格为七字句、十字句及长短句混合体,以七字句较多。传统剧目有100余本,如《湘子出家》、《打经堂》、《刘秀走南阳》、李大开店》、《汾河打雁》、《割肝救母》、《王祥卧冰》、《合凤裙》等陕北道情;现代新剧有《接婆娘》、《刘栓回头》等30余部。
3、横山老道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流行陕北的《翻身道情》就是由横山老道情的大起板改编而成。本土的古老地方戏曲 横山老道情,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和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由道士诵唱“道歌”而流传至民间,最终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4、陕北民歌主要包括信天游、山曲、爬山调、船工号子、大秧歌调、旱船曲、酒曲、二人台、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传统小调及众多风俗歌曲等共两万七千余首。其代表性曲目有《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等。
5、陕北——民歌的海洋‘民歌的世界。这一曲曲,一声声悠扬动听的的陕北民歌像奔腾的黄河之水源远流长,它不仅经久不衰地在陕北这块神奇的田园中游荡,更会响彻中华大地、整个全球。
清涧道情的概述
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是我国北方道情剧种之一,是陕西陕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
清涧道情: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做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经历了两大历史时期:1919年5月至1942年5月,旧戏统治着道情舞台,革命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同民间道情艺人极少往来,暂称为旧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90年,道情艺术经历了历史性变革,蓬勃发展,可称之新道情时期。1942年5月至1949年9月,为新道情开创阶段。
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因陕北道情是陕北独有的一个剧种,曲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
一:腔调清涧道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但真正罗列起来却很难一一对应。根据搜集整理,其腔调共有[平调]、[十字调]、[凉腔]、[一枝梅]、[耍孩儿]、 [五花腔]、[跌落金钱]、[滚白]、[介板]等九大类。[平调]平调又称“七字调”,为上下句结构型,是陕北道情唱腔中最基本的调式。
清涧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清涧道情历史悠久,始于唐,成型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清涧道情原为坐班演唱,后受到晋剧和山西道情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为一种可在广场和舞台上表演的载歌载舞的民间曲艺形式。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1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急求一篇有有关延安的民风民俗
1、欢天喜地闹洞房是结婚时的一个重要习俗,它把整个婚礼推向了高潮。洞房的称谓十分古老,据说源于原始社会的洞穴时代。闹洞房全过程包括“闹房”、“熏房”、“听房”三部曲。闹房是重头戏,陕北有个古老的土俗,即新婚人洞房后才算正式夫妻。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
2、延安民俗:陕北说书: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3、延安民俗(15张)陕北说书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陕北民歌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4、在陕西延安,传统习俗有:祭拜先人、贴春联、挂灯笼……各种传统习俗让过年的气氛愈加浓厚。春节这天早上,人们都要去祭拜先人,告诉已故亲人要过年了,也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回到家里后男人们就贴对联,挂灯笼。
5、延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城市,也是多民族交汇的地方。延安民族风俗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包括汉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这些民族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服饰风格等方面都有其特色,形成了延安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
6、景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宝塔山、杨家岭、清凉山、万花山、凤凰山、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王家坪、泥湾、洛川会议纪念馆、钟山寺石窟、洛川民俗馆、延安民俗文化村、摩岩石刻、杜公祠。延安黄土风情文化的另一奇葩就是名闻中外的“鼓艺”。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
7、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其高亢激情的风韵深深地感染了各地民众,在全国卷起了一股“西北风”热潮,长久不息。洛川名俗展览馆为陕西省首家集中反映陕北民俗的展览馆,延安万花民俗村被称为活的陕北窑居博物馆,为陕北唯一集游、购、娱和吃、住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实体。
发表评论